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訂閱 有聲書 人文史地

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

訂閱會員可聆聽本產品,您也可單購收藏。

風光一時的臺語片,為何淪為粗製濫造的代名詞?重寫臺語電影史,就是重建臺灣戰後文化史!

作者 蘇致亨
版權方/出版社 春山出版
節目總長 04:28:42
出版日期 2021-07-01
更新日期 2021-07-30

intro


介紹

集數

風光一時的臺語片,為何淪為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本書將告訴你,關於本土文化的粗俗印象是怎樣煉成的。

重寫臺語電影史,就是重建臺灣戰後文化史!

       

 

★二〇二〇年   Openbook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獎

★二〇二〇年  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二〇二一年  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ICAS Book Prize)入圍

 

 

從前從前,歌仔戲班躍上大銀幕,拉開了臺語片黃金時代的序幕。年輕導演、攝影師機會無窮,有實力就能竄出頭;少男少女大發明星夢,爭搶報考演員訓練班;當紅小生玉女收信收到手軟,得僱專人幫忙回信;第一座「金馬獎」國語片通通沒份,專門只頒給臺語影人。高峰時期,北投就是臺灣的好萊塢,平均一週有三部臺語片問世,是今日國片事業望塵莫及的榮景。

 

但是,臺語電影和影人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段美好如童話的時光,始於五〇年代中期,在七〇年代迅速衰敗且難以復甦。是誰,踩碎了這個夢?《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蘇致亨,長年追索,亟欲解答這道臺灣電影史的關鍵謎題。

 

我們都知道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卻不知道六〇年代有過一部同名臺語片;我們都知道「白蘭」洗衣精,卻不知道白蘭真有其人,是臺語片一線女明星。我們也都知道金馬獎影帝柯俊雄,卻不知道他的演技是從臺語片磨練而來。為引領對臺語片無知的讀者無痛回返阿公阿嬤的少年時代,作者大量地說故事,講臺語片工作現場,也講百年來臺灣影劇工作者的夢想、堅持與失落。

 

議論夾藏在敘事中。藉由影響電影生產甚鉅的材料──底片,以及彩色電影技術門檻,重新檢視關於臺語片衰亡的兩大主流論述:譴責受害者(臺語片粗製濫造)和政治決定論(一味歸咎「國語運動」)。本書避免給予簡化的答案,力圖呈現臺語影壇共同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乃至東亞政經局勢變化造成的牽動,甚或臺灣個案在全球電影史的獨特之處。

 

《毋甘願的電影史》是一次精采翻案。臺灣戰後本土文化的歷史面貌,不再只是白色恐怖下的肅殺無聲,而七〇年代是否真能算是「回歸鄉土」,也得打上問號。臺語片「毋甘願」的委屈,將在本書沉冤得雪,臺語影壇的光輝歲月,也在其中完美留存。

 

作者簡介

作者

蘇致亨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國家電影中心研究員及文化部首長幕僚。本書《毋甘願的電影史》榮獲二〇二〇年Openbook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獎、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另入圍二〇二一年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研究圖書獎(ICAS Book Prize)。

 

朗讀者

劉開

廣播經典節目「中廣流行網三至六立體世界」主持人,中廣廣播劇團演員。影視音節目製作、主持,電影、電視配音。各電視新聞臺主播、記者國語正音及播報培訓老師。大陸中央電視臺(CCTV)節目製作顧問。電視廣告演員。 活躍於兩岸企業諮詢輔導及培訓,擅長市場行銷、廣告、溝通及專案管理。臺灣國際專案管理師協會(TPM)第四屆理事長,大陸國家外國專家局項目管理專家。

 

目次:

1:序言(15:38)  試聽檔

2:《薛平貴與王寶釧》的誕生(16:16)

3:日殖時期的何基明與何非光 (16:50)

4:臺語片第一波高峰(17:40)

5:林摶秋的故事(上)(19:45)

6:林摶秋的故事(下)(20:34)

7:重新復甦的臺語影壇(15:32)

8:《梁祝》打對臺(19:11)

9:臺灣有個好萊塢(上)(19:48)

10:臺灣有個好萊塢(下)(19:38)

11:臺語片的彩色天花板 (19:40)

12:國語電影的發展代價 (13:39)

13:臺語片的無米之炊 (17:44)

14:臺語片的戰場轉移 (18:38)

15:結論(18:17)

 

 

贊助單位:文化部

剪輯工程:Poker J

 

 

review


評論

我給本專輯

5

/ 5
(1)
  • (1)
  • (0)
  • (0)
  • (0)
  • (0)

related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