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
介紹
●《哈佛商業評論》:「MFA是新的MBA。」
MFA,藝術設計碩士學位(Master of Fine Arts),正逐步走向同等、甚至優於MBA的地位。
●哈佛商學院開設「美學的事業」課程(The Business of Aesthetics),標示了「美感素養」的時代到來!
美感素養=最強大的內建程式
因為在接下來的時代,
所有的Business,都將是「美學的business」
只要343分鐘
掌握羅浮宮36件大師作品精華
共100件西方藝術名作
穿梭西方500年藝術史
從文藝復興的由來
到催生法國文學名作《悲慘世界》的瑪麗安娜
帶領你從大師名作中培養審美智商
掌握隱藏的文化密碼——符號和象徵
藝術是全世界菁英的共通語言
人文藝術素養是創意和溝通的基石
◆◆◆
除了文字閱讀力,也需要圖像閱讀力
閱讀是「資訊處理能力」,具備解讀符號和象徵的能力,就能理解隱藏在圖像之下的意義,進行比別人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圖像閱讀的素養」是許多人輕忽的一環。
不當藝術家,也必須懂藝術,因為美感已經成為一種競爭力
專業的學習可以等到高中、大學再開始,美感的學習不能等。
消費者開始追求有深度的經驗,讓眾多國際企業已經開始尋求具備人文藝術背景的人才,因為他們在想像力、鑒賞力、創造力、對真善美的敏銳度,以及跳脫獲利的思考模式,可以為企業增加美感和品味含量。
▪ 缺乏美感,只能待在紅海裡拚輸贏。
▪ 品味(Sense),是一種在學生時代就可以開始培養的「工作能力」、「職場品格」。
▪ 所有的現代藝術家、當代設計大師,也都是從藝術史學起、建立Sense。
◆◆◆
一、課程特色:
● 這門課程可以讓你學到
▪ 幫助記憶的關鍵詞句
▪ 作品內容和鑑賞重點
▪ 破解西方文化的符號和象徵
▪ 藝術家的重點生平
▪ 作品的時空背景
▪ 作品何以偉大、被視為世界名作
▪ 關連/延伸的其他重要作品
● 課程目標
▪ 培養審美智商:建立基礎美感意識,從這裡出發,開始自己探索美學的廣闊世界。
▪ 培養視覺表達美感:透過經典作品學習西方美學概念與形式,開始養成自己的美感素養。
▪ 培養溝通表達美感:懂得運用符號和象徵,提升寫作與表達能力。
▪ 建立西方藝術知識體系:而不只是人盡皆知的人名、作品名這些破碎小常識。
● 課程亮點
▪ 每堂課只約 8~10分鐘
▪ 輕鬆打包課程所有相關作品圖
▪ 以羅浮宮作品為中心向外輻射
▪ 共收錄100件重要西方藝術作品
▪ 也可當作語音導覽,擁有你專屬的解說員
● 適合的對象
▪ 計畫出國留學、希望理解西方文化並融入西方社會的學生
▪ 需要充實人文知識、藝術涵養,並以世界為目標舞台的各領域職場人士
▪ 國際工作者,需要社交話題、促進交情以達成合作關係
▪ 希望能在各種場合與人暢談、凸顯個人文化素養的人士
▪ 非藝術本科、希望增進藝術相關知識的美學愛好者
▪ 想培養孩子/學生具備賞析「美」的能力、希望提升孩子/學生溝通能力的家長、教師
二、講師介紹
林淑雅 資深人文藝術線主編
出版社資深人文藝術線主編,曾任電視劇編劇、紀錄片企劃暨編劇,作品曾獲休士頓國際影展評審團藝術文化類特別金牌獎(Houst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Gold Special Jury Award)。林淑雅老師為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受法國在文學、藝術、哲學、時尚等領域的文化成就吸引而赴法國求學,索邦大學語言高級班結業,後就讀巴黎第五大學社會系文化傳播組。留法期間曾在日本知名JTB旅行社的合作公司旗下工作,最常出沒在電影院、咖啡館、美術館。
周明佳 資深人文藝術類法文譯者
資深人文藝術類法文譯者暨自由文字工作者,台灣法國文化協會(Alliance française de Taïwan)法語教師。曾任職法國在台協會,亦曾任雲門舞集國際專案協調人(international project coordinator)。周明佳老師為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碩士,南澳大學文化與藝術管理碩士。喜愛閱讀、旅遊與不同的文化活動。主要譯作有《法國人帶你逛羅浮宮》、《問出現代藝術名作大祕密:在奧塞美術館,遇見梵谷、莫內、雷諾瓦、羅丹》、《巴黎之胃》、《美的救贖》等。
三、講師序
2017年到日本出差時,發現有幾本以「藝術知識有大用」為訴求的新出版品,攻佔了各家書店排行榜,其中一本在東京車站一旁丸善書店內的陳列方式,只能用「滿坑滿谷」來形容,可以想見它當時在日本書市的熱門程度。在那之後,從版權代理固定寄來的書訊裡,我又看到韓國出版品中出現一種強調「人文知識」的趨勢。
對我而言,這是一件大事,因為「出版的趨勢」一向都是「世界的趨勢」,也因為這些日韓書籍沒有用故事或趣味性來包裝,而是堂堂正正地告訴一般大眾關於人文藝術知識的重要性——台灣的書市當然也不乏這樣的書,卻始終無法達到實用類書籍那樣的成績。當其他亞洲國家的讀者已經意識到人文藝術根基的重要,我們該如何將這件事向台灣一般大眾傳達呢?
後來,線上課程的趨勢在台灣興起,我們開始思索這種新的「出版」方式有什麼可能性:如果「書」讓大家覺得太重、太嚴肅,我們何不利用沒有負擔、讓一般大眾覺得可以輕鬆學習的「線上課」來傳達這件事?這就是這門課的源起。
如果各位收聽這門課後,可以體認到人文藝術知識「無用的大用」,之後開始自主地在這個領域繼續學習、探索,像兩位作者一樣從中發現更多樂趣,我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將回報大家你難以想像的豐碩果實。這一切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review
評論
0
/ 5-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