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好聽人物】鄭宜農:我的角色就是把溫柔做到極致,然後站得挺挺的

蕭閔云 2024-06-27 12:00:00

「原來這麼嬌小嗎?」是初次見到鄭宜農時,腦海浮現的第一個念頭。

 

後來想,那個「巨大」的印象,應該是來自舞台上、創作中,以及其他公領域的現身與發言之間所散發出來的氣場,源於她靈魂深處的某種核心⋯⋯

 

啊!核心,對,核心肌群是另一個令人驚豔的部分。雖然沒能一睹人魚線或是六塊肌之類的東西,但為了《孤獨培養皿》有聲書拍攝宣傳片那天,畫面裡是輕鬆優雅地憑欄聆聽,畫面外則是腹部堅實挺住那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許久⋯⋯讓人忍不住好奇,那股由內而外挺拔堅毅的力量,是來自哪裡?

 

安靜的童年

 

鄭宜農是在歌聲中出生的孩子。

 

有一副好歌喉的鄭媽媽,半身麻醉躺在手術台上,哼唱起翁倩玉的〈自己跌倒自己爬〉,那是鄭宜農的第一首歌,似乎也成了她某種生命的主旋律。

 

雙魚座、獨生女,從小敏感細膩,家裡幾乎沒有給她什麼框架,擁有自在發展的寬闊空間,但也多了一些自己磕磕碰碰所留下的疤。

 

「我媽是擁有自己世界的人,好像在你旁邊,但其實她在她的世界裡,」鄭宜農提到媽媽,總稱她「仙女」,仙女媽媽的安靜,與那份安靜所締造的家,成為了鄭宜農的皿,從小就開始滋養、承裝那些處理得了與處理不了的孤獨。

 

「以我先天的性格,我是很容易就可以飄離這個世界的,」多少承襲母親的仙氣體質,再加上雙魚座的個性,讓鄭宜農總是感覺到與世界的距離。她也曾學著身邊的人,將自己寄託在愛情、成功等各種世俗追求的價值上,「可是這些東西真的離我有點遠,所以追求過程中,我是很困惑的,一邊追一邊想:這要幹嘛?」

 

對比母親的出世,爸爸鄭文堂導演的熱血接地氣,像是拉住她的一種反作用力。

 

15歲時寫了劇本《風中的小米田》給鄭導,作品得了多項大獎;後來參與了幾次演出,更在2007年爸爸執導的電影《夏天的尾巴》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為電影創作的配樂,也收錄進了電影原聲帶中。

 

那年她20歲,大學休學,進入了獨立音樂圈。

 

一派輕鬆自在的姿態,其實是由核心拚命燃燒支撐起來的。(攝影:王漢順;創意設計:陳克宇)

 

用創作不停地對話

 

創作,讓鄭宜農找到了一種跟世界對話的方式,儘管這當中還有很多迷惘。

 

「我其實花了很多時間在找我的角色,或者說,某種把我留在世界上的動力,」面對著陽光灑落的落地窗,「搞了半天,我就是沒辦法忽視身邊的人對我的期待。」

 

周遭人的期許讓她不斷前進,這反映在創作、表演、人際交往⋯⋯等各個面向上,或許走入婚姻生活,也是其中之一。

 

2013年她與滅火器主唱楊大正結婚,蔚為音樂圈一段佳話,不過這段婚姻在2016年初告終,伴隨她在社群上發表的、等同公開出櫃的離婚宣言,掀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波。

 

「發文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非常逃避,」在婚姻平權、同志議題沸沸揚揚的時間點,這篇發文像一顆火種,燒成了她始料未及的模樣,「我發現當大家想要快速地理解我的經歷,會用一些標籤化的方式,我看了會覺得『不是不是,事情不是這樣的』,但一切已經超出我的掌控範圍。」

 

那之後,鄭宜農的宇宙發生了什麼,大概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或許偶爾沈浸酒精裡,讓一切鮮明到太過血淋淋的東西,模糊一些;又或者多了更多孤獨的時空,讓她能在自我對話中,把自己的形狀摸得更清楚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切都以某種方式進入她的創作裡。

 

靈魂堅硬的肌理,一層層地累積,在2019年那場總統府音樂會後,更是長出了全新的模樣。

 

「升降台升上來,我只顧著自己很緊張,手都在發抖,因為凱達格蘭大道都是人。」在舞台上,她只記得自己很用力地唱,一直到演出結束、回到家放鬆下來後,她才看到社群上的照片——原來在演唱〈光〉的時候,背後打了大大的彩虹光雕,而那張照片底下湧入了非常多的留言。

 

「那一刻我才驚覺,如果這個站在台上的人沒辦法把自己顧好、垮掉的話,那底下留言說感到充滿希望的人,他們的內心是否有一部分也會坍塌?」

 

在那之後,她開始讓自己更開朗、用更柔軟方式面對世界,吃得更健康,也開始重訓,用力在把自己過得很好,「因為我想要一直站得直挺挺的。」

 

2019總統府音樂會,鄭宜農演唱〈光〉時,背後的彩虹光雕。(照片來源:鄭宜農Facebook)

 

親唸有聲書,面對最真實的自我

 

與人相處的困難、不確定該如何面對的情緒,還有自己的形狀⋯⋯這些迷惘與碎片般的回憶,在2021年,通通被寫進了鄭宜農第一本散文作品《孤獨培養皿》裡,她用自己最私密的故事,撐起一個空間,讓讀者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擺放自己的位子。

 

而三年後的現在,再次翻開這本書,是為了有聲書的配音。

 

「從一進到錄音室開始,我就想:完蛋了。」她沒料到這次錄音工作會帶給她那麼多感受,「文字是一個有距離的載體,但真正一字一句唸出來的時候,那是很赤裸的,好像重新認識了一次當時的自己。」

 

除了被過於真實的部分給震撼之外,她也分享了其他歡樂的片刻,「像是〈奇蹟的女兒〉那篇,不管是對白,或是每個硬幣掉下去的聲響描述,還有那個節奏感⋯⋯聽書的話應該也聽得出來,我其實有點得意,『我怎麼這麼會描寫聲音跟拍子啊!』」她一邊說一邊得意地笑著。

 

此次《孤獨培養皿》有聲書,特別收錄與作家好友顏訥的對談,更翻譯了〈彷彿時間在這裡根本不曾往前〉台文版,邀請爸爸鄭文堂導演親自指導台語朗讀⋯⋯紮紮實實地耗費三個月的時間製作,可以感受到現在37歲的她,依舊還是那麼用力地做每一件事。

 

落地後的鄭宜農,玩得也很開心,不變的是,做任何事還是都非常用力。(攝影:王漢順;創意設計:陳克宇)

 

改變的部分,大概是她又更落地了。

 

遠離酒精、定期健康檢查,開了自己的公司「邊走邊聽」,每天面對最現實的預算問題,製作主持自己的第一個節目《邊走邊唱的女子》,而每一次發言或發表也更審慎,只求能用最得體、最符合自己所想的方式去訴說。而那些曾不時令她自苦的、周遭的期待,如今也被她消化成最好的能量。

 

「我會一直努力闖蕩、紮實地活著,用我的血肉去跟各式各樣的事件碰撞,搞得自己滿身坑疤⋯⋯那都是因為有期待這東西存在。期待,讓我活著。」

 

「我的角色就是將這個溫柔做到極致,用我的方式持續開啟對話,」她有堅硬的核心,同時也有溫柔處世的方法,現在的她,對自己的存在更篤定,「我不會去想改變世界,我好像不是那種類型,如果用一首歌能給大家帶來幾分鐘的自由,我想那就是我參與改變的一種方式。」

 

最後,問她會不會哪天又想飄離地表?

 

「我覺得不會誒,因為落地也沒那麼可怕,而且我做得還滿好的啊!」說完,又是一陣爽朗地呵呵笑。

 

 

立即收聽|鄭宜農親唸《孤獨培養皿》有聲書

 

▍授權方:鄭宜農
▍出版社:鏡好聽
▍作者:鄭宜農
▍主播:鄭宜農

 


「那一天開始,我便知道自己終有一天得要開始書寫自己。」每個人的培養皿都不同,但都養著相似的孤獨。本書是音樂創作人鄭宜農首部私我書寫,一段聲音、一句話語或一種味道......她截下生命的故事做成玻片,放到回憶的顯微鏡下仔細觀看。幼時養的狗狗阿毛教導她無私的愛、在老家羅東的房間裡發現恐懼的聲音、青春期的舞蹈是無法抑制對凝鍊的追求……25篇散文就像25種孤獨的培養皿,是鄭宜農的故事,同時也包容形形色色的、千千萬萬的關係。鄭宜農首次親錄有聲書,特別收錄〈彷彿時間在這裡根本不曾往前〉台語版及鄭宜農與顏訥精采對談!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