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指出房間裡的大象,突破新聞自由的阻礙《靠鏡看中國》ft. 鏡電視新聞部製作人廖雅玉、資深媒體人李志德

鏡好聽 2024-08-09 10:00:00

S2EP03|指出房間裡的大象,突破新聞自由的阻礙《靠鏡看中國》ft. 鏡電視新聞部製作人廖雅玉、資深媒體人李志德 ➤ 點我收聽

 

※以下整理為摘錄精華版,完整版請收聽本集《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以下整理為摘錄精華版,完整版請收聽本集《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翁: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鏡電視的《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我是鏡電視公評人,也是節目主持人翁秀琪。今天想跟聽眾朋友聊一聊中國。相信每一個台灣人對海峽左側這個強權,都有不同的感受。作為台灣人,不管政治立場如何,兩岸關係、區域政治都方方面面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鏡電視新聞台在今年3月23日,也就是《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生效當天,推出了全新的節目,《靠鏡看中國》。每個星期六晚上十點,鏡新聞用半小時,跟緊最新的議題和現象,替觀眾拆解中國。這個節目的製作人和主持人是廖雅玉,她曾於2012年到2021年,駐點在上海和北京,看著中國崛起壯大,又看著中國成長衰退。雅玉不僅只是有事情就飛過去的事件性採訪,而是真正在那邊生活過,是真正的專家。今天就請雅玉來跟大家談談創立《靠鏡看中國》這個節目的初衷,製作過程中克服的困難和成就感。

 

廖雅玉:謝謝翁老師邀請我來。各位聽眾大家好,(志德哥好),我是廖雅玉

 

今天另一位來賓李志德,他不僅是國際事務與戰略的專家,更是資深媒體人,曾經擔任台灣記者協會會長、公視新聞部經理、《端傳媒》總編輯、《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目前則服務於自由亞洲電台,負責事實查核相關工作。李志德對臺灣政治和兩岸關係非常有研究,出了好幾本書之外,他還有非常特別的身分,他是情報員的後代,去年出版了兩岸諜報小說《叛國者》,非常厲害! 

 

李志德:翁老師好,雅玉好,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李志德。我曾經在聯合報和台灣蘋果日報工作,雖然駐點中國的經驗幾乎是零,但專題式的行程倒是去過不少次。像2008年北京奧運,我是全程在的;2010年劉曉波得到諾貝爾獎,宣布時我也在北京。不過經驗大概都停在2010年前後。和雅玉剛好是兩個不同階段。所以很期待跟翁老師和雅玉交流。

 

翁:專家與專家對話,這一集一定是行家過招非常精采。志德不僅自己深入中國採訪,擔任新聞媒體高階主管時也是調兵遣將,緊追新聞現場,等一會兒請告訴我們,您覺得中國議題的新聞節目製作難度在哪,《靠鏡看中國》做得怎麼樣? 作為觀眾和同行,您有什麼期待和建議。

 

不過,在進入談《靠鏡看中國》這個節目前,我想先讓觀眾朋友了解一下兩岸開放互相採訪的過程,媒體開放進駐、界線在那裡、雙方在本地媒體上如何敘述這件事,其實也是一種角力,對嗎? 

 

廖雅玉:確實像翁老師說的,兩岸媒體交流、界線,以及敘事內容,都是角力戰場。我自己感受特別深刻,因為我開始駐點是在2012年,當時正值馬英九第二任期開端。直到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台,藍綠執政時代,我剛好都在上海或北京,所以深有感觸,更親身經歷到選戰火熱之際,台辦方面的動作、希望駐點媒體如何取材、以及報導的角度等。

 

舉例來說,每逢選舉,台辦會舉行記者會,邀請涉台學者就特定候選人和當前兩岸關係做評論,這在早期還蠻習以為常的,但到2014年,台灣政治環境有了一些變化,發生了太陽花運動,同年,香港也爆發占領中環和雨傘運動,我覺得這股反中或者說反霸權的氣氛越來越成形之後,中國方面也意識到,如果還是用過去的方法操作,可能會得到反效果;同時之前的統戰工作可能漏了年輕族群。

 

因此,在各地台辦的邀訪行程上,過去會著墨成功台商的經歷,後來也有越來越多台青到中國發展的故事,但這些對駐點媒體來說,當下未必會有感覺,是事後再去回想、爬梳,才覺知這些變化。

 

其實,兩岸媒體交流至今,已經28年了。1996年,中國國台辦制訂法律,開放台灣電子及平面媒體赴中國採訪;2000年,台灣也開放中國中央級媒體: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新聞社派員駐台灣。兩岸媒體開放互駐,先依每月一輪,開啟兩岸新聞交流,希冀透過實地採訪,兩岸相互理解,減少誤判,促進兩岸關係。

 

但近年,美中貿易戰、全球霸權衝突導致國際局勢轉變,加上2020年的新冠疫情,國際媒體在中國的工作環境日益惡化,包括紐時和華郵等媒體被迫離開中國,有些是轉駐點台灣。至於台灣派駐中國的媒體,也在成本和疫情等考量之下,撤離上海站,僅留北京特派。

 

李志德: 我就接著雅玉的話來講下去。兩岸媒體開放駐點的歷史,確實就如雅玉說的。

 

我要補充指出的是,這些的開放,其實是兩岸政府各別向對方的媒體設計開放制度,兩岸的政府對對方的媒體,都可以說開就開,說關就關。完全缺乏公權力之間制度性的約束。

 

所以在馬英九執政,所謂的兩岸大交流時代,當時簽署很多經濟性的協議,台灣記協那時就呼籲,應該簽署「兩岸新聞交流協議」,把相互駐點這件事情確立下來。但當時就是沒有,絕大多數協議都是經濟性的。

 

我們當然沒有那麼天真,覺得簽了一紙協議,雅玉講的那些監控、審查就都會沒有了。但有協議的確會提高中國在祭出一些強硬措施時的道德成本,這個就很重要了。所以中國新聞採訪的困境,根本原因當然是中國的極權政體問題,但制度化保障的缺失,也讓它變得更無解了一點。
 

翁:非常感謝兩位幫我們說明了兩岸開放互相採訪的歷史情境和脈絡,讓大家對於台灣媒體在報導中國問題時可能遭遇的困難有了認識。 接著想請雅玉談一下《靠鏡看中國》的製播理念,這個在《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生效當天推出的全新的節目,希望帶給觀眾什麼資訊、什麼視角,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推出?

 

廖雅玉: 其實非常巧,《靠鏡看中國》節目開播當天,3/23正好是香港基本法23條生效之際,不是我們刻意選在那天開播,而是開播當天,我們選了這個議題當頭條。

 

為什麼選香港基本法23條上路?當週中國還有其他大事:中國外長王毅出訪澳洲、蘋果CEO庫克到訪上海、美國印太司令警告中國可能在2027年攻打台灣等議題。

 

或許是我個人的工作經歷,在2014年占中運動、2017年香港特首選舉、2019年反送中、百萬人上街大遊行和香港區議會選舉等,我分別從上海或台北飛到香港,看著這些年香港的變化,你會想要做點什麼,所以很自然地就選擇香港基本法23條上路作為開播當天的主題。

 

我記得當時,我曾和香港朋友討論這件事,香港友人還回應我說:不用狗吠火車了。這句話讓人有種無以名狀的哀傷,香港曾經是兩岸之間重要的資訊交流平台,記得20多年前我還在唸書時,看到香港傳媒的蓬勃發展和自由,曾經期望能在香港傳媒界工作,如今回看這個夢想,不勝唏噓。

 

更不用說,昔日的亞洲金融中心在政經法律越趨中國化之下,外資撤離、港股還在年初頻創歷史新低,這些都是香港現在的樣貌,從2020年的港版國安法,到今年的基本法23條,香港的人權法治還剩下多少?它不只是一個距離台灣只要不到兩小時航程的城市,更反映出在北京治理下,中國模式的翻版。之於台灣,香港就像一面鏡子,身處台灣的我們,看到了什麼呢?

 

翁:志德有看《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這集嗎? 是否可以請你評述一下,或許也可以提出一些內容和製播上具體的改進意見。

 

李志德:我認為以《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條開始做《靠鏡看中國》,是非常非常好的起點。

 

二十三條是「香港戒嚴」的起點嗎?是。但我認為它的意義還要更豐富、更嚴肅。從節目名字來講,它起名「靠鏡看『中國』」而不是「看大陸」,這就很有意義。這不是要在這裡做政治表態,而是因為名稱定義內容:過去絕大部分媒體把這個領域叫做「大陸新聞」,這是一個政治格局的外框,不知不覺會讓媒體編輯方針限縮在「兩岸關係」,大半的力都花在台辦、台商,而看不到更整體的中國。

 

但問題是,觀眾是需要看到整體中國的。所以講回香港二十三條的意義,是中國改變了看待這些「喪失國土」的政治框架,一國兩制度沒有了,未來唯一走向內國化、走向直接統治。在這個意義上,台灣人開始被迫要面對整個中國,而不只是「大陸」。

 

《靠鏡看中國》做了許多香港的主題節目,我認為這是一個讓人很悲傷,但很重要的主題。

 

翁:我自己每集都有收看,發現《靠鏡看中國》的取材非常多元,除了香港基本法、六四議題、經貿、政治外,還有分析台灣電影《周處除三害》這部明明是黑幫電影,照理來說中國審批不會過才對,為什麼央視推薦且獲得非常好的票房? 我們從網路點閱數字上可以看到,每逢有藝人主動或是被要求對統獨問題表態,點擊數就會飆高,文化統戰是台灣觀眾特別關心的議題嗎? 還是這是比較容易接觸到關心軟性新聞的觀眾的方法,想問的是,雅玉是如何尋找並確定每集節目的議題的。

 

廖雅玉:

在人力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確實選題並不容易,你什麼都想要、什麼都覺得重要,希望能炒出更多菜,供予閱聽人更多不同的視野。有些時候,甚至會在「觀眾應該知道的」和「收視率/流量」之間糾結。不過,我通常蠻相信直覺的,什麼是應該讓觀眾知道的?這個應該讓觀眾知悉的議題能不能扣住流量?如果能夠借力使力,那就再好不過了。

 

比方說,之前解放軍核潛艦上浮台灣海峽,對一般民眾來說,除非你是軍事迷,不然可能對這個議題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我們還是做了核潛艦現蹤台海,除了找軍事評論員分析,也連帶討論中國灰色作戰升級,灰色地帶作戰的議題也很值得深究,台灣觀眾有感但可能日漸麻痺,這個時候,怎麼把尋常的題目做得吸引人,就很考驗記者/主持人/受訪者的功力了。

 

我們希望在每週有限的30分鐘篇幅內,幫大家畫重點,在龐雜而破碎的資訊中,挑選當週大事,用淺顯但不泛泛的方式,讓大家get到中國最新的議題和現象。

 

翁:志德怎麼看選題,或是說在資源限制下,包括記者人力調度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深耕、熬煮、長期追蹤一個議題,但節目每周都要播,多少會壓縮到其他報導。請您用自己是記者的角度分析外,也用管理者,製作人的高度,就《靠鏡看中國》現有的集次,提供意見和看法。

 

李志德:材料的取得的確是非常非常大的限制,特別是電視,必須要有影像,沒有影像就不成電視。但這件事我的想法是這樣:中國原本就是一個言論不自由的國家,這是基本面。所以如果我們一定要和一般在台灣、西方社會那樣的影像才有辦法做新聞的話,那根本就不能做新聞了,誰執政都不能做,不是習近平才不能做。因為江澤民、胡錦濤時代都一樣,至多就是程度問題。

 

但另外一方面,比起江澤民、胡錦濤時代,現在有比那時好一萬倍的條件,現在我們有twitter、有抖音、有快手,很多新聞的原始材料就在上頭。「李老師不是你老師」一個帳號一天可以發幾十條新聞影片,就算一半是假的,也還有十幾二十條。所以真正的挑戰是有沒有足夠好的研究、製作團隊,也就是人力成本,可以監看、收集、查證這些網路上的影像材料。然後用圖表、動畫或者其它方式補充影像。

 

當然前頭所說的,都是在不能到達現場的情況下,做中國新聞的方法。如果能到達現場,那當然是無可取代的。

 

但其它的題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繁花」和「周處」那一集。製作人很清楚把問題意識定位在「大銀幕後的政治經濟」,這樣的定位,不僅適切、準確,而且是台灣人非常需要的觀點。過去主流電視媒體 — 坦白講,不管藍台或綠台,都因為各種原因迴避這種很根本、很「硬核」的主題。

 

所以如果容我給些建議,我認為只要先能做到「不迴避」,那就很好了。接下來,慢慢擴充團隊的經驗和視野,例如深入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議題,就能愈來愈全面的了解整個中國。不過當然中國和台灣的關係、和美國的關係,都是基本的,這部分按照世界主流媒體的做法,加上台灣觀點,就是水準以上的作品了。

 

翁:今天非常感謝志德和雅玉,真的是非常深入而精彩的專家對話。再次向聽眾朋友推薦《靠鏡看中國》,這個節目的播出時間是每個禮拜六晚上十點,當然,您也可以在鏡新聞官方YouTube 頻道上欣賞。在之後的《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我們會繼續邀新聞從業人員及閱聽人代表,一起就新聞現象及新聞事件辯論,在對話中交換對好新聞的定義和想法。歡迎大家追蹤、關注,我們下一集見,掰掰!

 

---

🎧 完整收聽《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點我收聽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