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EP01|用報導改變社會,是會上癮的!調查報導不畏權勢、挖掘真相的技藝與勇氣ft.《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鏡電視《調查報告》製作人林上筠
S3EP01|用報導改變社會,是會上癮的!調查報導不畏權勢、挖掘真相的技藝與勇氣ft.《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鏡電視《調查報告》製作人林上筠➤點我收聽
※以下整理為摘錄精華版,完整版請收聽本集《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翁:各位聽眾大家好,歡迎收聽鏡電視的《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我是鏡電視公評人,也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翁秀琪。今天想跟聽眾朋友聊一聊新聞報導中最具挑戰的一種類別,也是新聞專業中最困難的報導類型—《調查報導》。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和《鏡電視》每週六日播出的【調查報告】長專題製作人林上筠,和大家分享調查報導的門道和價值。兩位都是這種新聞類別的高手,今天的對談精彩可期。
翁:我想一開始,先請兩位跟聽眾朋友介紹一下什麼是調查報導。想先請問榮幸,當初是怎麼走上調查報導這條路的?你眼中的「調查報導」定義是什麼? 調查報導和一般新聞、新聞評論或所謂專題報導,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榮幸:我認為調查報導的核心精神是「挑戰與揭發權勢者想要掩蓋的真相」。例如全世界最著名的調查報導「水門案」,就是華盛頓郵報兩位記者努力追查真相,最後導致尼克森總統下台,這項調查報導也拍成了電影,至今仍影響無數年輕人投入新聞工作。
榮幸:一般新聞報導強調的是「即時資訊」,最主要是讓閱聽大眾了解當下發生了什麼事;專題報導則是以較長的時間進行「追蹤」,並且呈現新聞事件的「脈絡」,讓大眾了解重要事件的結構性背景及各方面影響;新聞評論最主要是呈現「觀點」,提供對於各項新聞事件的分析與解讀;而調查報導則是要投注更長的時間、更多的資源來「挖掘真相」,最大差別是調查報導更具有「鍥而不捨、窮盡手段的調查精神」。
上筠:對我來講,調查報導跟一般專題報導最大的差別在「是否有挖出過去隱藏在灰色地帶的漏洞,與你我相關卻沒公開的秘密」。調查過程大多且戰且走、一邊查一邊拍,很常困在撞牆期,被拒絕上百次又繞回原點!尤其是電子媒體很難拍到「證據畫面」,也不能都以「據了解、或知情人士透露」來書寫,或是只給意象照片,因為分秒都是影片呈現,你必須拍到很多、不給拍不露臉也要在保護措施下盧到給拍,拍到支撐你的調查論點。
翁:其實從兩位的分享不難發現調查報導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報導的主題往往都不是表面可以直接驗證的現象,需要深入挖掘,找到證據,但是又很難找到願意受訪的關鍵人物,甚至有很多晦暗不明的部分。因此事實查核是調查報導的關鍵,會直接影響報導到底可不可信。兩位在事實查核這個部分的工作,有沒有什麼經驗和撇步可以分享?
榮幸:每個調查記者都有自己喜歡與習慣的查核方式。我並不擅長從數字、數據等資料中查核。我主要是從「找到對的人」進行查核,也就是找到最懂這個問題、最了解這個新聞事件的人進行求證,然後像「綁棕子」一般繼續循線查核每個細節。一串粽子綁下來之後,就會對於事實查核比較有把握了。
上筠:事實查核很重要,要交叉詰問、多找數據證據支撐。比如說之前調查-全台急重症葉克膜醫療材料缺乏危及人命, 後來我們直擊開刀房,醫生因為缺貨還要拚接各種醫材像DIY樂高一樣,繼而探討健保砍價太低,廠商先供貨別的國家,好不容易一家家醫院內幕追查完了問食藥署,官方又說葉克膜導管沒缺啊。最後專題播出後,食藥署坦承疏漏,新增線上缺貨通報機制,健保署協調開放替代用品專案進口等改進作為。如果當初因為公關、或官方一句沒事啊,我就放棄,就沒有後面的改變了。
翁:非常感謝兩位今天精彩的經驗分享,將製作調查報導的「畢生功力」,濃縮在這幾十分鐘裡,深入淺出的介紹給大家。除了讓一般聽眾對調查報導這種類型的新聞內容有更深的認識,相信也帶給了新聞同業很深的共鳴跟幫助。謝謝兩位!
🎧 完整收聽《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點我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