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鄭麗君:不是已經實現的才叫自由,自由其實在於追求的過程

周郁然(鏡好聽製作人) 2021-10-14 15:00:00

文字|周郁然 攝影|王漢順

 

現實或理想,前進或回望,生命裡常常有許多時刻,要我們做出二擇一的判斷或選邊站,但如果這兩個面向都同樣重要,我們有沒有第三種選項?和鄭麗君聊起這樣的二選一慣性,她提到我們的文化相當重視「現實」,現在也流行所謂的「接地氣」,大家常會被要求現實一點、具體一點,「這其實都沒有問題也都需要,但我們不能放棄人之所以為人的那種,思想和感受的能力。」

 

也許不在這個時候,也許在未來

 

鄭麗君認為,人在社會的生活裡,也許被迫也許不小心,可能落入一些既定的框架或窠臼,然而人其實自己是知道的,你會有一種不自由的感覺。「人沒有辦法每一刻都百分之百自在灑脫,充分照自己的意志而活,但我總覺得,不要放棄思考,即便你知道當下無法如你所想地去行動、去說話或去生活,可是那樣的思考,也許在下個階段的某個瞬間,會引領你往你所想要的方向走去。」就算沒辦法完全照你想要的路徑走,你的生命總能保有一種希望。「『希望』是人的一種生命本能,而你的生命要保有那樣的希望,背後是一股『自由』的力量。」

 

回首一路走來,「自由」這個命題一直不斷出現在她的人生。鄭麗君回憶高中時期所追求的,是一種「做自己的自由」,那時是用叛逆的方式去證明。進大學開始參與社會運動,一方面追求台灣人從威權體制走出來的政治自由、言論自由,一方面也同時在探索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是追求「自我實現的自由」。

 

從政的歷程讓她發現到,政治更重要也更困難的是,「當我們去思辨我們所要追求的社會,這就涉及到不同政黨、不同看法、不同思想路線。無論如何,目標還是要回到『以人為本』,但我們常常偏離這個目標,或只追求少數人的利益。其實每個人的生命都該被尊重,都該得到機會。」該如何去追求一個民主社會、一個共好的社會,讓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的自由,這也成為了鄭麗君的理想。「如果我可以在思考上、在行動上,透過政治的途徑去做出一點點努力,我想我會很幸福。或許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只能留下一點點基礎,可是這個社會就會因此越來越進步。」這也是最近她常常談及的「人生自由三段論」的終極目標,為「他人的自由」而追求。

 

 

自由是通往一切的價值

 

對於鄭麗君而言,並不是已經實現的才叫自由,自由其實在於那個追求的過程。但為什麼是「自由」呢?為什麼不是愛、勇氣或其他的價值呢?鄭麗君給了一個兼具個人性與永恆性的答覆:「自由,是通往一切的價值。」

 

歐洲從文藝復興以來,人類追求思想的自由,一直到啟蒙時代追求政治自由,工業時代追求社會自由,二十世紀開始追求經濟自由,包括福利國家的概念等。百年前的台灣文化協會,開啟了第一場台灣在地的文化啟蒙運動,也開啟了百年來台灣人對自由的追求。不論古今內外,歷史始終縈繞著自由的思辨與探索。

 

鄭麗君認為「自由」不是一個文字世界裡的問題,而是在生命、生活裡的。當她越閱讀哲學、越投身政治,就越發體認「自由」是有兩個層次的,「一個層次是面對自我,就像鍾明軒在節目中聊到的『憑藉自我意志的行動』。」可是光光這件事情也是需要追求的,因為人常常是被決定、被影響的,不一定能面對真實的自己。這是一個旅程,需要我們去自我追尋。「而自由也是面向社會的,人都必須生活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如何追求自由?如何包容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生命發展的空間?」

 

自由,既面對自我,也面向社會。一個是我,一個是我們。「『我』和『我們』在哲學的論辨裡,本質上是兩難。但現代社會要追求的就是,這個兩難要變成互為目的。」鄭麗君進一步解釋,每一個人要生活得好,每一個別人也都是人,我們需要把他人視為目的,追求一個共好的社會,共同思考我們如何可以一起用更好的方式生活。

 

在文協百年,想像下個百年我們要往哪裡走

 

對一些政治人物來說,政治是權力爭逐的場域,但從政對鄭麗君來說,自在、踏實感、忠於自己很重要。她說:「每天你睡著前要很安心,起床時不會心慌。睡覺前你很清楚,這一天做的事情是為了什麼;清晨你起床的那一刻,你也知道今天要努力什麼。做政治就是,你到了老的時候,千萬不能不認識自己。你還是要忠於自己的理想。」而這需要不斷來回於思想和行動之間,她說自己就常常「回過頭來問自己最基本的問題,才能夠不斷地回到初衷,才能再去思考、再去行動。」

 

因此在她的podcast節目《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鄭麗君還是忠於自己,回歸真實的人生中,在不同階段都反覆地思考和行動的題目,也就是「自由」這個核心的課題。「這當中有一個對未來的期待,台灣已經民主化、自由化,自由就像空氣一樣自然,但仍然需要我們去捍衛,因為也不是完全沒有外在威脅。」鄭麗君相信自由是無止盡的追求,可以有里程碑,但是沒有終點。

 

「所以我們要繼續往未來看,我們透過跟六位來賓的對談,陪伴每一位聽眾朋友去思考,如何在人生中追求自我,同時我們也要一起思考如何追求一個共好的社會。」看向未來,鄭麗君期待的那個生活方式是,每一個台灣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己更想成為的人,成為更好的人,同時透過自由民主的方式創造更好的台灣。

 

每集節目的最後,鄭麗君都會問來賓:「自由是什麼?」對於這樣的大哉問,鄭麗君自己會怎麼回答?她先給了一個幽默的答案:「自由,就是請收聽《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接著鄭麗君回到她對自由的闡釋,「從台灣的殷海光到西方許多哲學家都說過,自由是『人,生而為人。』我認為自由是為己的,也是為他的,這是兩難,但是兩者必須互為目的,因此我們透過追求共好社會去實現,這也是一個永遠都要思辨的課題。」

 

關於自由的思辨和實踐,是幾個世紀之後人類將持續探討的,「文協百年的現在,我們也要想像下個百年,我們要往哪裡走。」如同鄭麗君所說,向文協致敬最好的方法,並不只是去回顧歷史,「對文協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往未來看,我們的節目以『自由』為題,也是向文協致敬。」

 

鄭麗君理想中的未來台灣,除了是自由的,也是永續的,希望的。「永續觀是以人為本,整個社群要存續,要走向希望,不能只有少數人發展,必須看見他人,甚至是看見下一代。」她認為永續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現在的發展不能減損下一代的機會與福祉,甚至要創造下一代的機會與福祉,「要創造明天的希望,而這個希望要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擁有。」

 

或許我們都希望明天會更好,或許我們每個人眼中未來的風景都不一樣,但重點是,我們是否持續地思考,持續地想像,持續地行動與追求,那個我們共同的未來。

 

 

 

鄭麗君推薦一本引領思考「自由」的書:

 

「真正重要的事物,往往是眼睛看不見的。」——《小王子》

 

《小王子》其實沒有講到「自由」,但這本書回歸生命內在的探索,透過一個童話故事,讓我們重新回頭看自己生命的價值,生命的過程。鄭麗君認為,「《小王子》反映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孩子的那個,最純真的自我和內在。是人生每個階段都可以反芻的一本書,提醒著我們,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內心最純真的自我。」

 

▰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鄭麗君與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經濟學家朱敬一、藝術家林昆穎、國際美人鍾明軒、登山家張元植、占星專家唐綺陽等六位來賓,透過政治、經濟、藝術、性別、冒險和命運的角度,分享生命故事和研究觀點,一起思辨自由的意義與實踐,想像希望與共好的社會。
 

鏡好聽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