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好聽人物】專訪瞿欣怡:我想把我得到的溫柔,分享給正在受苦的人

林文珮(鏡好聽製作人) 2021-12-03 11:30:00

作家瞿欣怡今年在鏡好聽主持了Podcast節目《謝謝招待—瞿欣怡與作家友人的餐桌時光》,第一季邀請了馬世芳、劉昭儀、朱全斌、詹偉雄、廖玉蕙、張曼娟……等十二位作家分享生命中的餐桌故事,引起廣大迴響,接著推出的第二季節目中,她將繼續邀請作家友人分享生命中難忘的一道菜。對於這段時間以來的聲音旅程,瞿欣怡說;如果我的文字或Podcast,可以陪伴一些人度過很難過的時刻,那麼這件事就很有價值。

以下是瞿欣怡的訪談。

 

Q1:妳愛吃愛煮也很懂吃,擁有靈敏的美食雷達,前陣子妳還在Sogo周年慶前直播周年慶「超市攻略」,解救許多採購「苦手」,可否分享妳與食物的關係?

 

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就很愛吃,我家人都很會煮,我奶奶、外婆、爸媽甚至我的叔叔們都很會做菜,我爸爸更是常說「吃不窮」,對吃很講究。小時候我爸從台北回到新竹,會帶我和弟弟去吃飲茶,我媽平時也常帶我們上館子,因為食物帶給我太多太多快樂的回憶,因此我一直覺得吃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並不只是「吃飽」而已。

 

以前在《壹週刊》當旅遊記者要到國外出差時,攝影都會私下說:要把瞿欣怡帶好,不然她會迷路。做國外旅遊,工作有一部份就是要吃當地好吃的餐廳,噹然會去找吃的,因為這是工作的一部分。可是如果搬到某個陌生的城市,我可以用食物的記憶來畫出地圖。我在花蓮住過一年,剛搬去時,我的花蓮地圖就是用「戴記扁食」來標記附近有什麼,或「鵝肉先生」的位置就在火車站附近……大家地圖上的地標可能是某某路、某某故居,但我腦中就會有到哪裡要吃什麼的想法,我的地圖就是食物。所以我太太常笑我說,我就是那種「睡前會想好明天早上要吃什麼、才早上就在想晚上要煮什麼」的人(我今天晚上要煮砂鍋魚頭,我已經想好了)。

 

瞿欣怡笑著說,自己是那種「睡前會想好明天早上要吃什麼、才早上就在想晚上要煮什麼」的人。(攝影:李智為;場地提供:美福食集內湖門市)

 

Q2:妳去年出版了飲食散文集《吃飽睡飽人生不怕》,寫自己與家人的餐桌回憶,作家韓良憶說這是一本療癒之作,寫出了「與特定食物有關的人與情」,妳在寫這本書裡對家人的餐桌回憶時,最大的感動是什麼?

 

我身邊的人都知道我很愛吃,我也常常po 我吃了什麼,可是寫做菜和食物的回憶,和做菜又不太一樣。

 

《吃飽睡飽 人生不怕》其實有好幾篇文章,是往下寫了以後才發現,原來裡面的情感那麼深。我們家的人都重視吃嘛,所以每道菜都有一個小小的故事:我奶奶燉的醃篤鮮、蛋餃,我外婆包的鹼粽、粽子,我爸爸做的菜和我媽媽做的菜……,寫的時候我都是敞開來寫,並沒有預期會寫到哪裡,是往下寫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是會寫到那裡啊。」寫我爸爸的酸菜鴨湯時,本來只是想寫我最喜歡的一道爸爸的菜,寫著寫著卻猛然醒悟了「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死亡就是當你想問他這個怎麼做的時候,爸爸已經不在了。

 

Q3:主持《謝謝招待—瞿欣怡與作家友人的餐桌時光》之前,妳在央廣已經主持一段時間的廣播節目,對聲音節目並不陌生,可否分享這對時間妳對聲音節目的心得?

 

很久以前,我曾經在寫稿寫得很累的時候,突發奇想:如果可以有一個工作,我只要講一講,不用寫,但是感人的故事就被大家知道了,不知道有多好?沒想到後來居然就達成了。

 

閱讀、寫作、食物,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兩年多前,央廣找我主持廣播節目,談書和女性議題,我因此每周最少讀一本書,兩年多下來,無論如何我都讀了上百本書。《吃飽睡飽人生不怕》出版後,我就想:「最近Podcast好流行,我要不要也來做一個?」鏡好聽就來找我合作,因此就做了我人生第一個Podcast《謝謝招待—瞿欣怡與作家友人的餐桌時光》。

 

但是再想一想,這個達成卻又不是突然的。在這之前我已經做了二十年記者,花了二十年在問別人:你身上有什麼故事。做聲音節目,讓我因此可以發揮我過去受到的記者訓練,我也覺得很珍惜。

 

瞿欣怡人生第一個Podcast節目《謝謝招待—瞿欣怡與作家友人的餐桌時光》,發揮了過去20年記者生涯所累積下來的採訪功力。(攝影:李智為;場地提供:美福食集內湖門市)

 

在我們那個年代,聲音和影像,都是相對比較新的,文字是我這一生想做的事情,是「職志」來著,但我現在也慢慢覺得,聲音很有趣,但與其講「聲音」,不如回到故事的本質——我們如何透過聲音,來傳遞更多的故事。

 

聲音很「凝結」,要在一定長度的節目時間(如:半小時)裡,做完你要做的事,因此在專業的要求上,聲音比寫作要來得嚴格。寫作可以慢慢琢磨,一千字寫兩天,可是錄Podcast或廣播,就是要在「這半小時內」做完。所以錄每一集節目我都會做很多功課,事先確定我要做什麼,到了現場則要思考,今天的節奏可能會是什麼、來賓的狀態如何,如果現場他講了一個多出來、但是也很棒的東西,那你就要有能力趕快去接到,接完再丟回去,讓他有更好的回答。這樣大家互相丟來丟去,很有趣,但是也很快速、專業,節奏很緊湊……

 

說起來這還是記者工作的訓練。聽眾聽到的也許是談笑風生、很熱鬧的三十分鐘,但他們看不到的是背後做了非常多的功課。如果大家覺得我們節目做得還不錯,只能說,過去這二十年我的苦(記者訓練)沒有白受。像我後來又聽廖志峰這集(謝謝招待第二季EP01),感覺我們蠻厲害的,短短三十分鐘我們就是講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它可以傳遞給很多人,超棒的啊。

 

 

 

攝影:李智為;場地提供:美福食集內湖門市

 

Q4 :可否談談最近的創作計畫,和妳對創作的自我期許?

 

今年我開始在「方格子」開了一個寫作專案《小貓的人生中途週記簿》,打算寫一年五十二篇專欄。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我現在走到人生的一半,剛好是「中途」,我想寫下這一年發生的事情,和我對人生的看法。這也是一個付費閱讀的新嘗試。

 

在這個專案的一次線上聚會時,我問讀者想看我寫什麼,他們居然說:「小貓你寫什麼我們就看什麼,因為我們就是想知道,你這五十二個禮拜會經歷什麼。」於是我突然間就變鬆了。大家花錢來看我的文章,只是想看我這五十二周會經歷什麼,不覺得這樣很有趣嗎?瞬間我就覺得被愛了。

 

以前我聽不懂,歌手萬芳為什麼說:「我唱歌不是為了去小巨蛋。」覺得唱歌最厲害就是要去小巨蛋,但我現在懂了。我寫作不是為了要成為很厲害的作家,我做Podcast不是為了要收聽第一或是為了怎麼樣,我寫作是因為這是我會做、我喜歡做的,我在其中非常的快樂,而我發現我可以透過我的寫作安慰別人,那這件事就更有價值了。

瞿欣怡希望透過創作,把自己得到的溫柔,分享給那些正在痛苦的人,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會過去。(攝影:李智為)

 

因為我是真誠的在這裡面感受到痛苦跟溫柔,我想把我得到的溫柔,分享給那些正在痛苦的人,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會過去,我並沒有去想,我要打動人或「療癒」人,我想的就是「陪伴」而已。就像有讀者問我,他們碰到生命的困頓如何如何,我沒有辦法站在高處指導他說,你的人生應該怎樣怎樣,我沒有那麼自大,但我可以陪他蹲在路邊抽根菸,也許抽完這根菸,我們聊一聊,他會覺得好多了,就可以去面對人生的痛苦,比較類似這樣的概念。

 

我覺得寫作不能用目的來想,寫作應該要發自內心、很真誠的對這個主題有情感,然後寫了,你才會知道會去哪裡,沒有寫,你永遠不知道會去哪裡。那至於我有沒有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作家?唔,我小時候覺得這件事很重要,我現在覺得:它不重要。

 

---

瞿欣怡

江湖人稱小貓,曾在媒體、出版業工作超過二十年,現在則專職寫作,著有《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台北365:春夏篇-每天在台北發現一件美好!》、《說好一起老》等書,並主持Podcast節目《謝謝招待——瞿欣怡與作家友人的餐桌時光》。

 

收聽《謝謝招待》Podcast

鏡好聽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收聽《謝謝招待2》Podcast

鏡好聽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more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