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資訊
在第四季第三集的《哲學好好玩》中,我們討論到哲學家班雅明在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1935)中,是如何看待「攝影」等藝術創作形式,為傳統美學帶來衝擊、催生大眾美學的興起,最終引領現代社會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他也在其中以「靈光(Aura)」的有無,來區別傳統與現代藝術。
但班雅明是否真的如同他在〈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所展現出的那般,摒棄有著靈光的傳統藝術、推崇機械複製年代所帶來的靈光消失;而機械複製年代的藝術作品,難道就真的沒有靈光存在於其中嗎?
在這一集的節目裡,主持人紀金慶就要帶各位聽眾藉由領讀班雅明在〈攝影小史〉(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1931)以及〈說故事的人〉(Der Erzähle,1936)這兩部較鮮為人知,但值得注意的作品中的幾個論點,重新檢視班雅明對靈光的詮釋。看班雅明在〈攝影小史〉裡,是怎麼以不同角度看待「靈光」與「攝影」;而他在〈說故事的人〉裡,又是怎麼比較乘載著集體意識而具備「靈光」的寓言、民間傳說,與機械複製年代的現代社會裡,所誕生的小說與新聞,這些新的說故事形式。
本集重點:
05:00 尚未脫離繪畫邏輯的現代攝影前期
09:04 攝影捕捉無意識的存在
12:25 現代攝影先鋒:阿特傑
15:25 重新檢視廢墟美學與靈光
18:50 說故事的傳統:寓言與民間傳說
26:40 現代小說的誕生:集體意識的消失
29:30 新聞如何讓生活經驗扁平化
34:22 所以到底什麼東西有靈光?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哲學好好玩》】
每雙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余韋達
錄音師:孫藝庭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