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EP06|我們為什麼會迷信?談「制約學習」對有趣學習現象的主張

主持人 謝伯讓
單曲長度 00:14:29
發布時間 2021-12-30
專輯資訊
謝伯讓
追蹤 100
作品 4

info


資訊


在前幾集的節目中介紹過學習的三種主要方式,分別是古典制約學習、操作制約學習、還有認知學習。其中的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可以說是行為主義最重要的理論根基。

 

在今天的節目裡,主持人謝伯讓將會帶領聽眾切入迷信以及語言習得等有趣的學習現象,並且反思行為主義的主張和解釋力在面對這些現象時,到底站不站得住腳。
 

本集重點:

01:19 迷信行為也跟制約學習有關?

05:43 語言也能靠制約學習習得嗎?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https://www.facebook.com/pojanghsieh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大腦好好玩第四季》】

每隔週四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製作人:余韋達 

後製:黃琮文

圖片:Shutterstock

 

鏡好聽全新改版上線!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鏡好聽》: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
 

節目內容全文:

 

在前幾集的節目中,我們已經看過了學習的三種主要方式,這三種方式,分別是古典制約學習、操作制約學習、還有認知學習。其中的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可以說是行為主義最重要的理論根基。很多行為主義者像是John Watson和B.F. Skinner,他們都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包括語言和恐懼行為等等,基本上都是經由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而習得的。

 

那今天的內容呢,我們就要從這個角度切入,再來繼續看一些有趣的現象,然後順便反思一下行為主義的主張和解釋力在面對這些現象時,到底站不站得住腳。

 

首先,我們就先來看看「制約習得迷信」的現象。

 

人類的迷信行為有很多,比方說,很多人都會相信一些不祥的預兆,像是13號星期五、路上看到黑貓、破掉的鏡子不吉利等等,另外還有一些例子,像是棒球球員在跨過壘線的時候,通常都刻意跳過,以免踩到壘線帶來厄運。同樣的,也有很多人會相信一些好運的徵兆,比方說是Lucky Seven,或是重要日子一定要穿某一件幸運衣,打麻將要穿紅內褲,或是考試一定要帶某一支幸運筆等等。

 

關於這些現象,就曾經有人質問過Skinner說,誒你Skinner不是主張一切行為都是制約學習而來的嗎?那這種迷信行為,你應該沒有辦法解釋了對吧?這些迷信行為,應該是人類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看起來跟制約一點關係都沒有,不是嗎?

 

好,關於這樣的質問,Skinner當然不會輕易認輸。而有趣的是,Skinner在經過一連串的制約行為實驗之後,竟然發現了一些奇特的現象,而這些奇特的現象指出,迷信行為,其實有可能也是透過制約習得的。

 

當年Skinner所發現的這個奇特現象,叫做「非附隨制約」,這個非是「並非」的非,非附隨,就是並非附隨的意思,英文是(non-contingent conditioning)。那為什麼叫做非附隨制約呢?所謂的「非附隨制約」,就是動物在進行學習的時候,有時候會誤以為自己的行為產生了某些後果,然後為了繼續得到同樣的後果,動物就會繼續不斷去重複同樣的行為,但是殊不知,自己的行為其實根本就不會附隨任何後果。這種現象,就叫做非附隨制約。

 

比方說,Skinner有一次讓鴿子待在一個籠子中,然後在隨機的時間點上、由機器自動給予鴿子食物。結果發現,在隨機的時間點上給予鴿子幾次飼料後,鴿子竟然發展出了一些奇怪的行為,例如有的鴿子會開始繞圈圈,有的鴿子會開始一直啄地板、有的鴿子開始搖頭晃腦,彷彿以為自己的行為可以促使食物掉出來一樣。

 

Skinner就把這樣的現象,稱作是非附隨制約(non-contingent conditioning)。他認為,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就是因為當食物隨機掉落的時候,如果鴿子剛好在做某一個動作,那鴿子就會把自己正在做的動作和食物掉落連結在一起,而這個現象,其實就是操作制約學習中的正向強化,那之後呢,無論剛剛鴿子做了什麼動作,它就可能就會嘗試再做一次相同的動作,來看看食物會不會再次掉下來。那在嘗試了幾次之後,如果食物剛好又掉了下來,那就又會形成一次正向強化,那就有點像是我們先前介紹過的「不固定間隔」或是「不固定比例」的正向強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迷信的行為透過這樣簡單的非附隨制約,就會自然形成。也就是說,鴿子的某一個行為只要碰巧遇到食物掉落,鴿子就開始重複嘗試相同的動作,只要又剛好碰巧成功掉落幾次食物,鴿子的行為就會被強化,然後就會不斷重複這個動作,並且相信自己的動作就會帶來食物。

 

那這個理論套用在人類身上,其實好像也可以解釋一些迷信的現象。比方說你可能有一次考試帶了某支筆,結果考得很好,於是下次你就繼續帶著同一隻筆去考,然後期望可以再次獲得好運。

 

那總而言之,從上述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對Skinner來說,即使是像迷信這樣的行為,也一樣可能可以透過制約習得。

 

・什麼不是制約習得的?

 

好,再接下來,我們就要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連迷信這樣的行為,都有可能是透過制約習得,那到底有什麼行為,不是透過制約習得的呢?到底有沒有什麼認知現象,可以用來反駁行為主義這種「一切都是制約反射」的主張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就來一起來看看「語言習得」的現象,我們來看看「語言習得」的過程,有沒有可能其實不是制約學習,並因此能夠用來反駁行為主義。

那關於語言習得的現象,其實一直是許多心理學家關心的問題,Skinner自然也不例外,Skinner 在1957年發表了一本重要著作,叫做《口語行為》(verbal behavior),在這本書中,他主張,兒童的語言學習只不過是一種操作制約。Skinner認為,因為孩童在聽到語詞之後,只要重複說出語詞就會得到獎賞,所以他們就因此學會了說話。

 

Skinner的這個說法,乍聽之下似乎還算合理。因為在生活中,我們確實常常看到大人在教小孩說話的時候,會在小孩正確模仿說話之後給予鼓勵。小孩在這樣的獎勵下學會說話,好像也有幾分道理!

 

不過呢,美國的知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他在看到Skinner的書之後,卻十分不以為然。例如,喬姆斯基曾經提出幾個非常強力的反駁。這些例子我們在第二季第一集裡面介紹認知革命的時候有說過,那我們在這裡就快速帶大家再溫習一遍。

 

比方說,喬姆斯基當年舉出的第一個反例就是,孩童在剛學會說話時,常常會說出一些他們自己從來沒有聽過、或從來沒有被獎賞過的話。例如「I hate you, Mommy」(媽媽我恨妳。)這種話對剛學說話的小孩來說,應該是從不曾聽過的話,而且就算聽過然後重複的覆述出來,也不太可能獲得獎賞,除非是剛好旁邊有夫妻失和的爸爸聽到,才有可能會拍手叫好。好,這是開玩笑的。那總而言之呢,喬姆斯基的意思就是說,小孩在學說話的時候,常常會說得出很多這一類從來不曾聽過、也不太會被獎勵的話。也因此,喬姆斯基認為skinner的制約習得語言理論應該有問題。

 

再來,喬姆斯基舉出的第二個反例就是,孩童學習語言時,會出現一個常常講錯文法的時期,例如小孩有個時期會說「the boy hitted me」,在這個句子裡面,hit 的正確過去式應該還是hit ,但是小孩子把hit加上ed 或是 ted變成過去式,這種用法他們在平常的耳語中聽不到,而且說出來也不會獲得獎賞,但是這種文法錯誤卻是某個年紀的小孩會說的話。

 

所以同樣的,這也顯示出Skinner的理論可能有問題。喬姆斯基也因此認為,語言的發展應該不是透過行為主義式的模仿和制約學習,而是腦中有一種天生的認知能力在背後運作。

 

・Skinner的反駁

 

好,這些喬姆斯基舉出來的反例,聽起來好像也蠻有道理的。但是呢,行為主義者其實仍然可以為自己辯解。比方說,如果我是Skinner的話,我可能可以這樣辯解。我可以說,「媽媽我恨你」這樣的話,確實說出來不太可能獲得獎賞,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說出「我恨你」這樣的話,其實在心理上是有情緒紓緩效果的,而且,在小孩同儕間的日常生活中,說出「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或是「我恨你」這一類的話的時候,其實是可以獲得某種形式的獎勵的。那是怎樣的獎勵呢?這種獎勵就是,當一個小孩對另一個小孩說出「我討厭你」或「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話時,另一個小孩可能會離開、或甚至會改變行為來討好對方。也就是說,說出「我討厭你」或「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話語,其實是有可能獲得正向回饋的。所以說,小孩學會講這樣的話、或是喜歡講這樣的話,其實也是能夠用操作制約學習的方式來解釋的。

 

再來,關於喬姆斯基舉的第二個反例,其實行為主義者也可以提出反駁。喬姆斯基說,孩童學習語言時,會出現一個常常講錯文法的時期,例如hit 的正確過去式應該還是hit ,但是小孩子把hit加上了ted變成過去式。但是呢,Skinner或許可以這樣反駁,他可以說,小孩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只要把動詞加上ed變成過去式,結果都是對的,也都會獲得獎勵,所以呢。小孩就學會了這種把動詞加ed來變成過去式的做法。所以操作制約學習,仍然是說得通的。那在hit的這個例子中,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做了錯誤的泛化而已。

 

所以說,語言可以透過操作制約來習得,這種看法雖然從我們現代的角度來看已經過時了,但是對行為主義者來說,其實還是有辯論空間的。

 

・黑猩猩的語言

 

再來,除了喬姆斯基的反駁例子之外,反對行為主義的人可能會再說,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類會語言啊,如果語言真的可以被制約習得的話,那其他動物應該也要學得會語言才對啊?不是嗎?

 

關於這一點,行為主義者也有話可以說。行為主義者會說,你真的確定只有人類會語言嗎?比方說,目前已經有好幾個實驗室,都已經成功訓練黑猩猩使用簡單的手語、或者是利用按鈕來表達一些簡單的組合語句。那這些證據,應該足以證明語言不必然是只有人類才會,比方說黑猩猩可能只是因為聲帶的問題而無法說話,但是如果你教他手語,或是用按鈕來表達組合語句,他們一樣可以做到。

 

那針對行為主義者的這種說法,反對行為主義者可以繼續再質問,他們可以說,好,就算黑猩猩真的會使用語言,那說不定他們的語言能力是和人類一樣天生就有的,而不是制約習得的啊?

 

好,這個時候,行為主義者可以再反駁,誒,誰說黑猩猩學的語言能力一定是天生就有的?黑猩猩說不定是透過制約反射而學會手語和按鈕語言的啊?如果黑猩猩發現,每當在某個情境下,只要他進行某個手部動作或按某些按鈕,它就會獲得她想要的結果,那以後他在類似的情境下,他自然也會重複地進行一樣的手部動作和按鈕動作、來到他想要的目的,那這不就是制約學習嗎?

 

好了,以上就是行為主義者面對有人主張語言不可制約習得的時候,可能可以提出的回應。那我們在這裡不是要說行為主義一定對、或是一定錯,在這邊我們只是要強調,雖然行為主義在認知革命之後,已經逐漸式微,但是行為主義者在各個主題上其實還是有可以辯論的空間。那我們在這裡一樣只是點到為止,至於這些論辯究竟誰對誰錯,就留給大家去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