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好聽

鏡好聽全新APP上線 體驗全面升級,即刻下載

下載

EP03|快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嗎?

主持人 林斯諺
單曲長度 00:14:18
發布時間 2019-01-23
專輯資訊
林斯諺
追蹤 34
作品 3

info


資訊


你可以打造美好人生的劇本,更有甚者,公司還提供各式各樣已經寫好的人生劇本供消費者挑選,每一個劇本都能帶給你最大的快樂經驗。諾齊克問我們,如果有這樣子的機器,你願意進到機器中,一輩子體驗虛擬現實,直到老死嗎?

 

 

 

都市傳說:讀哲學系是為了知道人生的意義?

讓我們先從一個大哉問開始:你認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我想這個問題大概是大部分的人,在生命中某階段都會問自己的問題。據說,許多人選擇就讀哲學系,就是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歷來哲學家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其中一種會讓多數人得到共鳴的說法,就是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幸福」。不過,幸福又是什麼呢?

我們常會說:「祝你幸福快樂。」大概沒有人希望自己過得不快樂,因此把幸福定義成快樂,似乎是個十分合理的說法。仔細思量,我們在人生中的許多抉擇,所依循的準則大概都是「是否能為自己帶來快樂」。在哲學中,有一種人生觀叫做「享樂主義」,這種立場便主張人生的意義在於追求快樂:擁有快樂就是擁有幸福,擁有幸福就是擁有美好的人生。

 

享樂主義=縱慾?

有人可能會覺得享樂主義聽起來像是縱慾主義,也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來滿足慾望。這是一般人對「享樂」的理解,可稱為庶民版本的享樂主義。哲學家在談的享樂主義,其實是更審慎的版本。這種版本主張,以整個人生的跨度來說,我們應該追求最大值的快樂;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過一個快樂多過於痛苦的人生,並且快樂愈多愈好。我們人生中的每個抉擇,都應該以此為依歸。

所以如果短暫的痛苦能帶來長久的快樂,那麼我們就該忍受短暫的痛苦;如果短暫的快樂會帶來長久的痛苦,那我們就不該追求那短暫的快樂。因此這種享樂主義並非膚淺的縱慾,而是審慎的評估與計算。

這種審慎版本的享樂主義一度十分有影響力。的確,追求快樂聽起來很合理,也符合人性,更別提追求一個擁有最大值快樂的人生,乍聽之下更是美好。不過,真的是這樣嗎?美國哲學家諾齊克認為享樂主義並不是一個正確的立場,他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證明這件事,這個思想實驗後來成為哲學中十分經典的論證。

 

真實人生太痛苦 躲進機器裡好嗎?

諾齊克要我們想像以下的狀況:在未來世界中,虛擬現實的機器被發明出來,只要進到機器中,腦部接上管線,科學家便可以透過電腦模擬神經訊號,讓人產生各式各樣的感官經驗,完全分辨不出虛實。

於是,這種機器被娛樂產業拿來運用,開始有公司用美好人生作為廣告,推出「經驗機器」的消費方案。經驗機器能夠製造出任何你想擁有的感官經驗,例如:攀登聖母峰、舉辦鋼琴獨奏會、探索外太空甚至拯救全世界。你能自行決定要在機器中待多久,一天、兩個禮拜甚至一輩子都可以。重點是當你使用機器時,你不會知道自己正在體驗幻覺。

你可以打造美好人生的劇本,更有甚者,公司還提供各式各樣已經寫好的人生劇本供消費者挑選,每一個劇本都能帶給你最大的快樂經驗。諾齊克問我們,如果有這樣子的機器,你願意進到機器中,一輩子體驗虛擬現實,直到老死嗎?

如果你是一名享樂主義者,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因為以長遠的人生來說,經驗機器能帶給你最大值的快樂;選擇進入經驗機器度過一生,符合享樂主義的主張。就算你在過程中更換了劇本,有短暫的時間從經驗機器中脫離,那一小段時間的沮喪,也無損於你能獲得極致快樂人生的事實。一兩個小時的痛苦,怎能跟七八十年的快樂相比呢?

 

人生中有比快樂更重要的事?

諾齊克認為,有三個理由足以說服我們不進入經驗機器。如果我們接受這些理由,就證明了人生中有比快樂更重要的事情。如此一來,享樂主義便是錯的。

首先,我們真正要的並不是關於某件事的快樂經驗,而是我們真正做了那件事。如果我希望可以舉辦鋼琴獨奏會,獲得聽眾的掌聲,我真正要的並不是獲得掌聲的經驗,而是我真的獲得了掌聲。人們是先擁有想要做某事的慾望,才進而想要有相關的經驗。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實際上真的做了那件事。如果我只是擁有獲得掌聲的虛擬經驗,我並不是真正擁有了掌聲。

第二,理想上,我們都會對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期待。例如,我們會希望自己成為勇敢的人或是成熟的人,或是有益於社會國家的人。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我們做了什麼樣的事。但是,一個一輩子都在經驗機器中度過的人,我們無法描述他是什麼樣的人,因為他什麼事都沒有做,就只是躺在機器中。我們能接受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嗎?恐怕不能。我們真正在意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間如何被消磨,更重要的是我們做了什麼事來成就自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經驗機器無法讓我們接觸到真實的世界。一個設計好的世界不但比不上真實世界的複雜與深刻,也不會更重要。在真與假之間,我們會選擇前者。

在這裡,諾齊克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類比。就拿毒品來說,許多毒品能夠影響意識,進而製造幻覺。這樣的毒品能夠讓我們進到一個虛幻的世界體驗快樂。對於不願意受到毒品控制的人來說,這種毒品就如同經驗機器。但對那些吸毒者而言,毒品所製造的世界才是他們追求的現實。那些對經驗機器成癮的人,其實跟染上毒癮沒有什麼兩樣。

總括來說,經驗機器最讓人無法接受的地方,是機器替我們過完人生,而不是我們自己。人真正希冀的是活在現實,但經驗機器無法滿足這點。

諾齊克的經驗機器論證給了享樂主義沉重的一擊。他證明了人生中有比快樂更重要的事,而這件事是我們十分在意的,也就是活在現實。

 

人最在意的 其實是害怕改變?

你被諾齊克說服了嗎?許多人認為諾齊克成功駁倒了享樂主義,但也有些人認為經驗機器論證並不成功。讓我們考量另一個思想實驗。這個思想實驗由杜克大學哲學系的教授布雷加所提出,我稍做修改呈現如下:

假設你的人生很順遂,家庭和樂,事業平步青雲,身體也十分健康,幾乎沒有任何挫折與不快。有一天上班途中,一名黑衣人突然攔下你,向你揭露一項驚人的事實。事實上,你活在虛擬現實中,你從以前到現在的快樂人生都是經驗機器虛擬出來的;你已經在經驗機器中躺了數十年,現在操控機器的人透過入侵程式,送出黑衣人來告訴你這件事,並且提供你兩個選項:離開機器或是繼續留下。請問,你會選擇何者?

也許不少人會選擇繼續留在機器中。畢竟,你對現實世界一無所知,萬一現實世界是一場災難怎麼辦?你也對自己的狀況一無所知,萬一你是因為半身不遂才進入經驗機器度過餘生呢?萬一你在現實世界中一無所有呢?你在經驗機器中過得好好的,擁有大好人生,為什麼要選擇回到一個自己一點都不了解的世界?就算黑衣人告訴你現實世界的狀況,大多數的人真的會選擇脫離經驗機器嗎?我們想不想回到現實,會不會取決於現實世界中的我們過得快不快樂?

這個思想實驗跟諾齊克的版本不同的地方在於,諾齊克問的是,如果有經驗機器,你願不願意進入;這個版本問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在經驗機器中,你願不願意離開。倘若你在這個思想實驗中做出的抉擇與諾齊克的版本不同,那麼這便說明了,影響你決策的恐怕不是「有沒有活在現實中」,而是「你是否害怕自己的現狀會被改變」?

在經濟學與心理學中,這種認知偏差稱為現狀偏差。人們會傾向維持現狀,把現狀當成基準點,任何對現狀的改變都會被視為是損失。經驗機器的案例,很可能就是現狀偏差的展現。如此一來,諾齊克似乎沒有真正證明人生中有比快樂更重要的事。有沒有得到快樂,恐怕還是人們最在意的事。聊到這裡,不知道聽眾朋友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

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要談談常見的思考謬誤。你常被別人說邏輯有問題嗎?或是你常覺得別人邏輯有問題,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思考謬誤呢?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我們會來談談一些簡單的邏輯謬誤,讓大家能夠避免以及辨識這些謬誤,讓思考更有效率。

 

圖片來源:東方 IC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