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資訊
前兩集深入淺出地談論了國際合作的謠言,科學傳播裡的眉角,其中不乏談到一件事:面對這麼扯的不實訊息,查核記者還是會秉持著謹慎的態度、和對於追求真相的查核精神,深入採訪專家,追根究底。
那你曾想過,這些專家又是怎麼想的?
這一集邀請查核中心聊聊的主題是:老天爺,感謝你讓我找到這麼好的專家。
Q:剛剛講到,我們過去談過許多查核記者面對超冏謠言會怎麼回應。反過來想想,那些論文和研究已經快要著作等身的專家們,面對這些對他們來說超級荒誕的不實訊息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到底是如何呢?
這個這麼瞎,你們為什麼要查?
小核:其實我們最常碰到被受訪者講說「這個這麼瞎,你們為什麼要查」?
在疫情時,其實有很多偏方、不實訊息傳播,我們常拿這些比如說「抹精油能不能滅病毒」、「閉氣十秒能不能測肺部有沒有纖維化」等謠言求證於專家。
專家其實多正在研發快篩或疫苗,所以他們超忙的;又接到我們這種聽起來非常荒謬的電話,他們通常會先狂笑,然後笑完之後說「太瞎了吧,這是什麼鬼東西呀」,可是最後還是會很耐心地跟我們解說,以及說明其中的理由。
(聽得出來他們都會很認真地回應你們。那有沒有什麼例子可以分享?像是最近病毒的謠言很多,你們應該也訪問了很多病毒的專家。)
小核:其實,疫情從夏天開始已延續了一陣子,有許多相應的謠言。例如,很多人說新冠病毒會不會透過蚊子傳播,當時我們就訪問了兩個專家,其中一個就是「冠狀病毒之父」。想問一下,湘芸知道「冠狀病毒之父」是誰嗎?
(好像有聽過,是一位賴教授嗎?)
小核:對,他現在已經是中研院的院士,賴明昭院士。他在三十年前就投入了冠狀病毒的研究,被國內外媒體稱為「冠狀病毒之父」。三十年前,冠狀病毒是一個相當冷門的研究領域,當時他連經費都拿不到。
但是,2003年SARS爆發,以及到今年,大家開始重視冠狀病毒。
剛開始的時候,我拿著「蚊子能不能傳播新冠病毒」的問題準備問他,(我是用電訪的),原本想說這個問題有點瞎,還要去問「冠狀病毒之父」,這麼權威性的人物,他會不會不想回答?那時候我的臆測是這樣。
我打電話過去的時候,賴院士本人相當內斂也非常謙虛,他的回答非常保守。他說,新冠病毒如果要成為人跟蚊子的共同病毒,其實非常不容易的,因為病毒要有很多的突變才能透過蚊蟲傳染;蚊蟲也要有受體才可以被傳染。
目前都沒有科學證據顯示説新冠病毒可以透過蚊蟲傳播。
我在訪問他時,因為他年紀比較大了,所以他講話有一點顫抖的。可以看出雖然他可能有些年紀、有些吃力,可是還是很努力地幫我們回答這個題目。他都已經研究冠狀病毒三十年,對於病毒的回答也是「一分證據一分話」,沒有證據的話他也不敢說。
另外一位專家,是我們很常訪問的專家,何美鄉,大家應該也很常在節目上看到他。他在病毒學上也是非常權威的人物,個性跟賴教授很不一樣,他比較急,但是很直接也很可愛。
當時我在問蚊子傳播題時,我打過去的時候他說他在開車。我原本想說晚一點再打過去,他就直接跟我說「你等一下,你等一下!」,叫我hold三十秒,他要把車停在路邊跟我說。等了三十秒之後,他就開始跟我講說,蚊蟲本身並沒有病毒受體,所以不能傳播⋯⋯等等;然後新冠病毒跟登革熱是完全不一樣的,叫大家不用擔心。
其實除了這個蚊子題之外,我們之前有訪問過他很多其他題目,有時候他人甚至在國外,但他連國際通訊費都可以吸收,非常願意回答我們的問題。
漂亮的慈禧! 從假照片談到藝術史
除了病毒謠言之外,小核跟小員還有什麼採訪經驗,在查核的過程中會讓你們覺得「天呀我能夠找到這個專家,真的是太好了!」的感覺?
小核:其實在七月初時,有一個很有趣的謠言。謠言的本文放了一張慈禧的照片,這張彩色照片的畫質非常好,慈禧非常漂亮,長得就像是《甄環傳》裡的角色。
這個關於慈禧舊照的謠言本文長這個樣子:這張照片很稀有,它是某一間花店的鎮店之寶,過了很久很久之後。故宮找到這張照片,想要高價買下;花店老闆就說既然是國家要的,那我就無償提供給國家,讓國家珍藏、給大家朝聖。
第一時間,我們收到這個謠言時,其實一眼就發現應該是假的,大概有三個點可看到這個照片的問題。第一個是彩色照片,我們知道在攝影史發展的過程中,1900年初期的彩色照片,應該是沒那麼清楚,因為那時候照片是屬於實驗性質,應該無法呈現這麼清楚的效果。
第二個是畫質的部分,那時候底片會有一些顆粒感;第三個是照片中的慈禧看起來好像有開過美膚或是美肌效果,整個臉看起來很自然,沒有一點的皺紋或是膚色上面的暗沉這樣。所以我們以這三個點初步判斷,這張應該是一個假照片。
(所以是有一張聲稱是慈禧年輕的照片,還幫它編了一個故事在網路上流傳。除了你們初步判斷以外,你們還有去採訪那些專家嗎,他們跟你們說了什麼嗎?)
小員:這張照片的來源,我們一開始找到的資料是一個中國的網紅,他利用了慈禧的老照片材料進行翻修,PS過後變成一張非常漂亮、非常現代感的照片。我們就利用這張老照片再次的反搜,就找到美國有一間博物館有蒐藏這張照片。利用這上面的資訊,其實可以找到説他拍攝的時間、拍攝方式、拍攝者、拍攝的地點。
所以後來訪問教授告訴我們這些訊息,我們這次訪問教授的過程中,雖然一眼看到很瞎,但其實專家會告訴我們一些比較特別的經歷,讓我們從這些小知識中,帶給讀者不同領域的知識這樣子。
原本只是一張看起來超瞎的的美肌照片,查核訪問以後,卻知道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查核到最後,結果變成攝影史的小故事,這真的是你原本所想不到的一件事情,還幫大家科普了一些新知識。
證明存在很容易,證明不存在很困難
Q:跟影片相關的謠言查核,你們有什麼印象深刻的採訪經驗嗎?
小核:過去我們也有收到一個影片申訴,影片搭配的文字內容是「台灣雲豹復活了」。其實我們以常理判斷,台灣雲豹應該已經絕跡了,幾乎沒有再看到。
我們仔去查之後,發現這個原始影片的內容不是在台灣拍攝的。影片的出處很明顯,因為在影片的左上角就有泰國電視台的Logo,所以我們直接用Logo去搜,搭配雲豹的英文字,就搜到了。
其實查到這個層次,我們基本上就已經證明影片不是在台灣了;但我們有進一步在查,雲豹在台灣到底算絕種絕跡還是保育類。
仔細查閱資料之後,發現國際自然保育聯盟有一個瀕危物種的紅色名錄,資料上顯示雲豹在台灣已經絕種了;可是台灣林務局本身以2019年的資料為例,雲豹還是放在保育類名單。
為什麼會有這個差距呢?我們覺得很奇怪,就找到姜博仁專家,他是一名長年致力於雲豹復育的專家。
他分享了很多,例如為什麼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和台灣林務局有差別。他說,這牽涉到一個問題:證明一個野生動物存在是非常容易,它存在,我們拍到照片,有它的足跡;可是相對來說,要證明它不存在,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我們沒有找到雲豹,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實際上判定一個物種的絕種,是非常嚴格的,國外的團隊可能都要花三十到五十年,耗費每年的積極調查,都指出不存在,才能判定絕種;但其實,實務上以台灣來說,每年都要用這麼高的調查能量在研究某個特定的動物,其實是有困難性的。
實際情形上,他自己調查雲豹,跟一些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的研究單位,二十年來在台灣的山林處架設了許多紅外線自動照相機,大概三千個點,從海拔最高的玉山到海邊,也包括非常多很偏遠的山林,至今二十年都沒有拍到雲豹的蹤跡。
其實,他也認為要判定絕種,需要很多單位和政府主持,也需要很嚴格的判定啦。因此,就算他們已經二十年沒有拍到(雲豹),他也不敢說是絕種。
其實雲豹在台灣,除了是生態保育,在人文上也滿有意義的。因為雲豹和魯凱族、排灣族的文化有非常緊密的連結性。所以雲豹在台灣其實是一個哲學運動,因為他牽涉到生態和人文的關係。
巧遇讀者,溝通與辯證才是解方
小核:有一件滿有趣的事。我們的查核報告會分為錯誤、部分錯誤、事實釐清和正確這四種。我們之前有查一題是「台中市居民拿身分證到戶籍所在地的消防局,一戶可以拿一個火災警報器」我們打電話去台中市消防局沙鹿分局去詢問,接線的消防員告訴我,其實符合條件的民眾,要統一到消防局申請才有,而不是拿身分證就可以去拿。
他跟我說完後,還補充說,我覺得這題應該是部分錯誤啦。我想說,「欸,巧遇我們的讀者!」,很懂我們的查核標準。
謠言就像是有人告訴你「一加一不等於二」的證明題,我高中時有看過一個證明題,要證明「一加一等於二」,要先從「一加一不等於二」開始假設,一步一步做下去才會發現,原來這麼簡單的條件、稀鬆平常的前題跟假設,還是可以用很縝密的過程去向別人證明「一加一不等於二」謠言。
謠言就有點像「一加一不等於二」。用常理來判斷,一加一就是等於二呀?這不是大家的知識嗎,但要怎麼去證明他?這就是查核記者的工作啦。所以有時候我們問題看起來很瞎,也會被專家或是被一些讀者、民眾去質疑為何需要查核,可是其實查核這些很瞎的問題其實也是必要的,因為我們不知道他錯在哪裡,或是錯的過程到底是什麼?因為整個過程的辯證,才是我們查核中最重要的精神。
如果我們沒有向專家問這麼瞎的題目,或是進一步查證的話,其實我們就不知道錯的理由是什麼。這樣的話,社會也會缺乏對話。一方認為A是對的,一方認為A是錯的,如果沒有過程中一點一點詳細的討論,雙方就不能互相溝通,我們的社會到底能不能找到一個共同的方向去前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