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資訊
EP06|抽象的,與抽象模擬寫實的隱喻性音效
「隱喻性音效」(metaphorical sound)是為了突出畫面效果,故意使用一種錯位的或非現實的聲音。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在環繞裡重建真「真實感」(authenticity),即便是紀錄片,有時候是可以遊走在真實與想像的隱喻之間。
電影《教父》第一集有一個最常用來討論「隱喻性音效」的經典聲音設計:當老教父被對手槍傷生死不明的時候,小兒子麥可設了局,約了敵方家族在路易士義大利麵餐館談判,麥可趁去廁所的時候,將事先藏好的一把手槍從馬桶水箱後面取出,又默默回到餐桌,接著一槍一槍把手還握著刀叉轉著義大利麵條的敵人頭子跟警察局長擊斃,從取槍到射擊的過程又放了一段紐約地鐵列車在轉彎時,輪子與剎車摩擦鐵軌的尖銳響聲。相對於畫面內並沒有列車經過的場景,只是藉由音效來造成觀眾的不安感,在此使用這段音效可以說合理也可以說不合邏輯的,不合邏輯的地方,與畫面裡沒有拍到Bronx高架橋上的列車較無關,而是我們聽見的列車聲音比合理的音量大許多,列車聲音幾乎掩蓋槍響。其實從這場戲開始不久,觀眾就能隱約聽見高架鐵路上列車經過的聲音,包含從廁所取槍到槍擊發生那段,一共有五次列車經過餐廳的聲音,前面四次聽起來都是合理的狀態:列車行經緩和的速度與門外高架的距離感,但到第五次卻像是人直接坐在車廂內,列車高速行進間過彎造成的巨大尖銳聲響,就像台北捷運藍線的江子翠往龍山寺站那段令人不安的時間感及噪音類似。
我在趙德胤導演的紀錄片《十四顆蘋果》裡,有做過兩段類似的音效。前面提到《教父》第一集,那時電影聲音還只有立體聲,但我們現在可以在環繞或Atmos中讓聲音跑得更貼近觀眾一點。
這是一部關於趙德胤導演專屬的男主角王興洪,在工作與感情不順遂的實際狀況下,得到家鄉高僧指點,要他前往幾百公里外,位於仰光郊外城鎮的另一間寺廟,帶著十四顆蘋果剃度出家尋求人生答案的紀錄片。
紀錄片第一段是當主角抵達寺廟後,師父要幫他剃頭,畫面裡主角縮著身子,讓師父拿著剃刀摁著頭部仔細剃髮,除此之外,就只有路過的路人入畫面看了一眼,又嘟嘟囔囔著離開了。但聲音部分就沒那麼單純了:旁邊好幾位閒著沒事的村民在聊天,聊天的內容又與剃度出家無關,導演希望聲音只保留畫面裡剃頭的那兩人就好。於是,我們要有乾淨的剃頭聲音,現場的聲音是不可能用的了,先做好了有位移的兩人踩在草地上的腳步聲,我拉開公司的碎紙機抽屜,取出絞碎的文件當作乾草做了腳步聲,接下來剃頭部分,我想來真的試試看,影片中師父用的不是剃頭店常見的單刃摺疊刀柄剃刀,而是柄單刃雙峰刮鬍刀,也就是長得像市售刮鬍刀,但兩個方向都能使用的可替換刀片刮鬍刀。
在公司附近的美容美髮用品店買到了這款,稍微感受一下,大概抓了角度,就正式開錄。
我換了件短褲打著赤膊,請助理在隔壁控制音量,一個人坐在小板凳上,看著畫面試圖捕捉師父剃頭的動態,後來發現很難捕捉,畢竟看不到自己頭皮上刀片的角度與髮量,決定嘗試幾個不同角度跟位置單獨錄音,發現哪個位置聲音特別好就會反覆刮同一個位置,然而同一個位置剃完根本禁不起再刮一次,又或者,太注意聽聲音而沒控制好角度,失誤一再發生,跟錄切蔥一樣,太專注聽聲音就會切到手……於是我錄完音已經滿頭是血.…..
我知道,也想過,拿個鬃毛刷刮一刮也可能會有類似的效果吧?何必自己刮呢?
其實我只是想要知道,興洪他自己心裡或是頭皮的感受是什麼?他那時在想什麼呢?
第二段是興洪已經剃度完穿上袈裟,小沙彌們帶著他往樹林裡零星的住家去化緣,前面有一位熱心的小朋友在人前人後幫忙喊著「化緣啊~化緣哪!」當一行人走到一個通往住家的路口時,會停下來等候居民拿米飯或金錢香燭奉獻,總共走了兩段路,路面有雜草與碎石,但小沙彌們看見攝影機卻異常興奮,吱吱喳喳地說個沒完,而導演希望觀者能專注在興洪的狀態裡,也希望不要讓小沙彌不相干的對話影響到觀者,但其實只要離開臘戌到別的區域,沒人說雲南話,我就完全無法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了~
導演再次給了指示,這段可以不必寫實,於是我們又拿出廢紙絞碎機裡的帳單,花市裡買來的乾裂山土,碎石子,走出不同路段的腳步聲,但是,我們只做興洪一人的腳步,保留了小男童呼喊「化緣啊」的三個不同距離與音階高低的吶喊聲,處理掉不必要的腳步聲後,依據合理性與想像擺放在環繞空間裡不同的位置,讓他如小蜜蜂一樣飛到東飛到西喊著「化緣啊~化緣~」,這時環境的聲音跟前面一段設定一樣,取用電影《冰毒》空曠田野裡安靜的環境音,只是這一段我們先清理安靜了一段帶有遠方牛鈴的聲音,讓其不斷複製成Loop,不仔細聽可能不會察覺環境音其實是三五秒鐘就循環一次,而當興洪每次停下來等待居民前來奉獻時,他總是闔上眼低著頭,像在默念著什麼。我也好想知道他在那個當下在想什麼呢?後來興洪在闊別兩三年的返鄉時光之後,再次來到公司,他說他當時沒有在想什麼,因為不知道等待的時候該怎麼做,於是低頭靜心,讓自己沈靜下來。
而當我在設定這段聲音,每當他低頭靜候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不規律的低頻,可以有很多種解釋,是虛無、或是心中太多的念頭造成迴響?因為我也沒悟出個結論,就留給每個觀者自己去想像。
導演在初步混音處理完後又飛回台北,聽完他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就這樣吧。」
我問,會不會太低調?不如平常戲劇裡那樣迷幻的音效那麼直接,趙導說,不會,很明顯聽出來跟其他段落不一樣,不必再強調了~
這兩段都屬於「隱喻性音效」,即使出現在紀錄片裡,當導演有意圖要強調狀態時,這是其中一種手法。
不過很可惜,這部紀錄片除了在68屆柏林影展放映過幾場之外,回到台灣,並沒有受到影展與觀眾的注意,我並不是覺得自己做的片子就應該有什麼樣的獎項這樣的心思,而是在作品之中,我看見它有趣與奇妙的地方,一如當年北影評委在頒獎隔天私訊所說,「這是一部神性的片子」,很遺憾沒辦法讓更多人看見。現在想起來,我覺得,也許被更多人看見,換來的可能會是金錢榮耀或是知名度,但也許它只能讓看得見的人看見呢?也許就是緣份吧~佛緣,或,靈性的緣分~
提醒您,建議戴上耳機收聽,才聽得到細緻的細節喔。
【本集節目是由鏡好聽製作播出的《電影與聲音的對話》】
每單週週二上線全新一集
開啟小鈴鐺、按下追蹤,持續關注最新節目
文字腳本:周震
聲音設計:周震
照片提供:周震
作曲:王榆鈞
企劃製作:許越如、王詩恩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只給你最好的聲音。
| 立即訂閱: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plus
| 免費下載 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 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voiceservice@mirrormedia.mg